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历史学界必须承担起来的学术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清晰而响亮地发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的学术正声。

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国际学术交流。2025年9月12日至13日,首届世界历史学前沿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历史学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文明传承与历史道路”主题,展开交流研讨。图为论坛现场。 中国历史研究院供图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推动学术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有效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始终离不开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引。比如,深刻认识“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就要避免用西方史学理论裁剪中国现实,而是要构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正确认识和探究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比如,深刻认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就要树立为人民研究历史的学术理想,让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角、以人民为主题成为史学研究者的一种内心自觉,为人民述史立传、为人民讴歌书写,真正做到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等等。当然,坚持唯物史观必须建立在全面、系统、辩证的基础上,而不是机械式、教条化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本身就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运用。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就要把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相结合,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历史进行系统研究,不断弘扬中国史学的求真、致用精神,深入提炼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独特内涵的概念话语。这既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优势所在。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乃至一般科学的基本结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彼此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指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的问题。中国历史学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也随之提上日程。2019年,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提出:“希望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全面谋划我国历史学学科布局,不断完善学科设置,既抓好优势学科、基础学科,扶持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也要重视和推动现实意义显著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成长;加强多学科融合发展,打破历史学各学术领域之间、历史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历史研究获得新认识、取得新突破;打造新时代中国史学学派,培养立场坚定、功底深厚、结构合理的史学人才队伍,让中国特色史学思想、史学精神、史学传统代有传承、开枝散叶,使中国史学学派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有力支点。
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既不能跟在西方史学的后面亦步亦趋,盲目照搬他们的理论方法、话语体系,而是坚持继承性、民族性,秉持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优良传统,突出中国史学主体性和史家的主体意识;又要开门搞研究,把中国史学研究放在全球视野范围之内,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探究历史规律,对海外史学研究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海外史学研究的一切优秀成果。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善于反思、自觉反思的民族,重视史学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优良传统。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深刻把握时代赋予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彰显中国史学的主体性,形成独树一帜的研究范式、学术风格、理论特色和学术团队,努力打造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增强中国史学的国际话语权,为不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史学智慧和力量。
更多内容,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卜宪群文章《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若干思考》
(策划:周昭成 许文嫣)





